6.1《芣苢》教学设计 202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诗经 芣苡主题 6.1《芣苢》教学设计 2022

6.1《芣苢》教学设计 2022

2024-07-14 06: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芣苢》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工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和《诗经》中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本片新闻评论的基本观和相关知识,学习相关阐述观点的方法。教学难点:树立新时代下正确的劳动观,研究新闻评论的写法,辨别和把握新闻报道的立场,提升媒介素养。三、过程与方法:诗歌教学重在把握意象和意境,因为诗歌环境大多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因此如何让学生快速进入诗歌营造的境界、从中感受诗人的情思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所以我这节课主要采用“观劳动之行”、“听劳动之声”、“临劳动之境”三个环节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和想象逐渐进入到是个创造的欢快的劳动境界当中,当然这三个环节的设计也不能脱离文本和新课标规定的语文活动,因此第一个环节主要是品动词、朗读、写作三个活动展开。四、教学方法: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山野里沟埂渠洼上遍地生长的车前子,在上古农耕时代传给我们的画面里,是欢快舒畅的歌韵在它的小小的淡绿叶面上跳动的音符。不管《芣苢·周南》是农女劳作时自做的农事歌,还是婚嫁女在田间唱的祈子曲,那种人和自然的对唱,那种轻灵粗旷的音韵,在这样素净的诗里流淌。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二、预习检测1.作品简介《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又作"芣苡"。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一说即车前草, 一说为薏苡) 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2.介绍背景这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 其他说法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 以及歌颂夏禹说 等等。三、课文链接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2常识芣苢:植物名称,即车前子,也称当道、牛舌草、车轮菜、蛤蟆衣。全草和种子皆可入药。三国时期陆玑曰其叶可鬻作茹。北宋苏颂说它“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长及尺余,如鼠尾。花甚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赤黑色,五月五日采,阴干。今人五月采苗,七月、八月采实”,“然今人不复有啖者,其子入药最多”。四、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一)预习检查:1.掌握字音芣苢(fú yǐ) 掇(duō) 捋(luō) 袺(jié) 襭(xié)(二)解题芣苢,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体光滑或稍有短毛。根茎短而肥厚,着生多数须根。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几遍全国。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三)基本内容理解《芣苢(fú yǐ)》是《诗经》首章《周南》中的一首。“周南”指周王城之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与我们非常熟悉的《关雎》《卷耳》《汉广》等篇不同,《芣苢》一诗没有个人感情的直接抒写,全诗通篇也只变换了6个动词。看似简单重复,但一气读来,却仿佛被带进了那个充满节奏的欢快场景中。这首诗叙述的是在一个温煦晴朗的日子里,妇女们相互召唤,三五成群来到田野里,采摘芣苢这种野菜。《周南·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应是社会比较清明、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们尚能安居乐业的周公时代的作品。《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其他说法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夏禹说等等。五、启示——共情共鸣,引发壮志。(一)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2.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3.《芣苢》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明确: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4.《芣苢》一诗句式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明确: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5..《芣苢》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芣苢》全篇以赋为主要手法,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表现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全篇没有出现一个表达主观情感色彩的词,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欢快的劳动节奏,氛围是极为和谐的。这样的和谐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只有在太平盛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会有闲情逸致享受劳动的美好,才会出现和睦的集体劳作景象。因此,诗人对当时和谐社会的社会氛围的喜爱之情也不言自明。6.谁在采芣苢?什么季节?什么地方?什么心情?明确:成群的妇女,在春天的旷野愉快地采摘芣苢。方玉润说得好: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和籽儿,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六、拓展延伸新时代的劳动风尚在哪里?在日夜兼程的钟南山的脚步里;在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的稻田里;在运动场上的谷爱凌的纵身一跃中;在太空宇航员的艰难漫步中,还在三高校园永生师傅的辛勤工作中,也在普通学生的奋笔疾书下.....七、主旨归纳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通过描写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八、课堂练习补写一段运用重章叠唱手法的作文段落 ,主题词为“劳动”。劳动是一种锻炼, —————————— ;劳动是一种修养, ——————————;劳动是一种美德, ——————————。九、总结写法1、赋的手法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2、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 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3、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十、课堂总结劳动是一曲欢快的歌;劳动是一首优美的诗;劳动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劳动是一种高尚的品格,让我们在《诗经·芣苢》的优美旋律中,传承传统文化,赓续劳动精神。《芣苢》无论是从其简练的语言还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十五国风中的经典篇章。《芣苢》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芣苢”即车前子,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妇女顺理成章,同时也由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芣苢》中采用叙述平凡的事物,以表达情感寄意的方式为主,通篇无一“乐”字,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愉悦气氛。《诗经》中的经典1.《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2.《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十一、作业布置:1.课后作业。完成写作尝试的题目。2.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曹林《时评中国:用理性反抗坏逻辑》、《观复:中国门户网站的先锋栏目》等书籍。教学反思纵观整堂课,我没有过多强调教材的重要性,没有一味“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悟、去发现文章的美,然后学会“为我所用”,借鉴文本的语言,自己创作。尽管,学生的初次尝试还有不尽完美之处,但是,至少,他们在这堂课上打开了思维。看似简单的仿写,“吹皱一池春水”,点燃了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孩子们的思维瞬间被激活,一个个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所以,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我没有被教材禁锢,他们更没有被教材束缚,有了和作者的对话,有了和同学之间思想的碰撞、交流。所以,教学当中,一定要学会找好支点,学会适时放手!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